2021-03-11 11:20:47 宁夏教师招聘考试网 https://nx.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宁夏教师招聘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备考: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202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微信号】 ,更多资讯请关注宁夏教师微信公众号(ningxiajsht),宁夏教师招聘考试咨询电话:18295188220, 微信号:HT15202602573本文地址:https://nx.huatu.com/2021/0311/1606424.html
添加企业微信领取资料哦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备考: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一)社会领域所包含的子领域
《指南》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子领域呢?
“社会”从意义上看是一个关系系统,可粗略地分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群体、组织)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交往实现,人与社会的关系则是一个认同与适应的过程。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而社会化是在社会关系系统中,人际交往和对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而进行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既可以说是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也可以说是基本内容。
1.人际交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交往有如下几个基本功能:交流信息;组织共同活动;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人际交往的这些职能对幼儿来说更具有特殊的发展意义。
(1)交流信息。幼儿知识的获得(包括社会领域知识的获得)固然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但在交往中分享他人的经验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幼儿在交往中不仅分享来自他人的信息,也将自己的经验贡献给他人,在参与中感受自己的主体性。
(2)组织共同活动。共同活动往往是两个或更多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集合在一起进行的活动。人际交往来沟通、协调、联合与合作是共同活动必不可缺的条件。幼儿发展过程中,能够共同游戏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重大进步,它意味着幼儿的目标意识、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等都有了程度的发展。同时,交往组织共同游戏或其他活动又会进一步促进幼儿相关能力的发展。
(3)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之中,出生之后,随着交往对象的增多,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起来。一般来说,人际关系越丰富,儿童就越能在宽阔的交往空间中得到更大的发展。但人际关系有着不同的性质。虽然人际关系的优劣并不单纯取决于儿童一方,但人际关系良好的儿童往往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的个性特征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喜欢并善于与人交往,有责任感,有上进心。
(4)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社会交往与幼儿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形成对人对己的态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幼儿不仅他人的外显行为了解其特点,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所指出的,“自我只存在于的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米德),在某种意义上,“自我概念是他人反馈的函数”(库利)。认识他人与认识自己的过程也促进了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如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鉴于交往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指南》将人际交往列为社会领域的重要子领域,将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四个目标归入这一子领域。
2.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较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步接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儿童生活的社会群体和机构(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常常具有的组织结构、行为规范和文化特征,会角色期望、行为规范、习俗传统等方式影响儿童。儿童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成员也会有选择地接受这些影响,积极地适应社会。
社会适应,即幼儿与社会环境建立起和谐关系的过程,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儿童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加入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特点、不同的社会规则,赋予其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不同的角色期待。儿童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例如,家庭和学校本身有许多根本性的不同,家庭的血缘、亲情和相互依存关系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社会机构所不具有的,儿童在家庭中的角色(身份)和家庭对儿童的要求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可能是“小太阳”,但到了学校,“小太阳”就会变成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小星星”,不可能再像家里一样一切以他为中心。这就要求儿童从心理到行为有所转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儿童只有认识并理解这种变化,主动变换角色,调节行为,才能与新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因此,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儿童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2)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适应能力是儿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社会情境的判断能力,对自己在群体、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认识能力,对群体规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以及融入新人际关系时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意义上可以说是儿童的基本社会生存能力。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这种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变化迅速;知识迅速产生又迅速老化,由此带来行业频繁变更,人员不停流动,人际关系不断建立又不断改变……这种情况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是健康个性的重要表现。因此,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在为其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是儿童的精神需要。所谓“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归属与爱的需要”列为人的重要心理需要,这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对“心灵家园”的渴望(见图1)。
图1马斯洛需要层次金字塔模型
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某个群体(家庭、班级、学校、家乡、祖国等)的归属感会影响他对这个群体的亲疏度和对群体规则的接受度。一般而言,归属感强的人往往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动将个人与群体联系在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愿与之共荣共辱。一个人如果没有可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
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家庭是幼儿较早接触的社会群体,父母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一种归属感;进入幼儿园后,如果这个新群体能像家庭一样带给幼儿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他就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归属感;而幼儿对社会(家乡、祖国等)的较初看法和感受主要来自于父母和其他亲近的成人,如果成人能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满意,那么幼儿就会形成同样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
对幼儿来说,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关系,即适应社会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是社会适应的基本内涵。因此,《指南》将其作为社会适应子领域的三个目标提出来。
(二)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内容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是按照“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进行表述的(见表1)。
表1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领域 | 子领域 | 目标 | 目标在各年龄的表现 |
社会 | 人际交往 | 1.愿意与人交往 | 具体见《指南》的相关内容 |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 |||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 |||
4.关心尊重他人 | |||
社会适应 |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 ||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 |||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
对目标及其各年龄阶段的表现进行简略的分析,可以发现,《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大致包括: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群体、群体生活及我群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几个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