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8 21:11:44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网络
★宁夏公务员备考资料领取★
添加企业微信领取资料哦
物态变化
一、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
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它会吸收热量。如,冰变成水从固态变成液态。生活中的常见应用,下雪不冷化雪冷。就是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了热量。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就会放热。如,结冰是水从液态变成固态。
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气化。在气化的过程中是吸热的。如,开电扇使人凉快。气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但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第一,液体的温度越高, 蒸发越快;第二,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第三,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蒸发越快——所以,夏天吹电扇有利于汗液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可以降低体温。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分馏法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馏,然后精制纯化的方法;利用分馏法加热混合液,可以对混合液进行分离。
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也会放热,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如,从冰箱里拿出冰冻啤酒发现啤酒瓶外面“出汗”,啤酒瓶周围的空气遇冷极速液化,形成小水珠。
使气体液化的好处是缩小体积,方便运输、贮存,如液化天然气。
“白气”、雾、露水、雨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被100°C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C的开水烫伤更严重,为什么?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比同温度的开水放出的热量更多。
5、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吸热。如,衣箱中的樟脑丸变小。
6、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释放热量。
如,碘蒸气遇冷后,烧瓶内壁会出现碘微粒。
霜和雪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直接凝华变成固态小冰粒。
二、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这是由于物体内的粒子(原子)运动会随温度改变,当温度上升时, 粒子的振动幅度加大,令物体膨胀;但当温度下降时,粒子的振动幅度便会减小, 使物体收缩。
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夏天有时候路面会向上拱起,就是由于路面膨胀——所以水泥混凝土路面每隔一段距离都会留有空隙。
夏天,电工在架设电线时,如果把线绷得太紧,那么到冬天,电线受冷缩短时就会断裂——所以一般夏天架设电线时都要使电线略有下垂。
买来的罐头很难打开,是因为工厂生产时放进去的是热的,气体膨胀,冷却后里面气体压强减小,外面大气压大于内部,所以难打开——因此,微热罐头就很容易打开了。
中国的卫星
1、“东方红”系列通讯卫星
①东方红一号:我国首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4月24日因此也被定位“中国航天日”。
②目前在轨6颗,是一系列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
③“中星”系列和“鑫诺”系列也是通信卫星。
2、“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目前已经建成了包含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两种气象卫星的气象观测网络,使我国成为了继美俄两国后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
3、“遥感”系列卫星
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表覆盖和自然现象进行观测的人造卫星,主要用于国土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方面。
4、“北斗”导航卫星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中国“北斗”系统。
5、其他科学实验卫星
①悟空号:2015年发射,我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
②墨子号:2016年发射,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是潘建伟。
③慧眼号:2017年发射,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④羲和号:2021年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和制定时历的女神。
⑤夸父一号:2022年发射,实现了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跨越式突破
⑥张衡一号:2018年发射,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⑦太极一号:2019年发射,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
⑧天琴一号:2022年3月,“天琴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的全球重力场数据,“天琴一号”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⑨怀柔一号:2020年,怀柔一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怀柔一号”全称叫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旨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并合之谜。
⑩实践十号:2016年4月6日,中国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4月18日,实践十号卫星成功返回。
血液、血细胞、血型常识
一、血液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约占55%)、血细胞(又称血球,约占45%,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静脉血:含较多二氧化碳,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动脉血:含氧较多、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在体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二、血细胞
1、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红细胞较少,就会贫血。
2、白细胞:在体内有抵抗疾病的重要作用,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白细胞疾病:白细胞减少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3、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出血性疾病:紫癜、血友病等。以上是对血细胞的分析,下面看血型。
三、血型
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指红细胞的分型,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最重要的两种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可分为A.B.AB和O型等4种血型。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因此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出给任何血型的人体内,因此被称作万能输血者、异能血者。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以至死亡。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各种行为
1、取食行为:动物获取食物的行为,典型的如猫捉老鼠、山羊吃草。
2、防御行为:有些动物会有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比如,金龟子遇到敌害时会假死,小刺猬遇到危险时会缩成一团。
3、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之间常常因为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的攻击或争斗,比如,非洲大草原上两只雄性的狮子为了争夺一只母狮子而相互攻击。
4、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相关的行为。典型如孔雀开屏,雄孔雀为了吸引雌性会努力开屏。
5、迁徙行为:动物周期性、长距离往返于不同的栖息地。比如,冬天北方的大雁南飞,鱼类洄游,在不同的栖息地完成产卵、繁殖、深水越冬等。
二、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
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
②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些群体内有一定的等级。
群居动物,不同成员之间会有分工合作,一些群体内存在等级,这叫社会行为。
①猩猩群体: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身体最壮、脾气最暴躁的,负责整个猩猩群体的活动,有优先吃食物和挑选配偶的权利,其他猩猩要绝对服从。
②蜜蜂群体:蜂群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群体,所有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比如,蜂群一般有一只蜂王、一些雄蜂和数万只工蜂组成,蜂王是一只生殖发育完全的雌蜂,作用是产卵生小蜜蜂;雄蜂的作用就是和蜂王交配,交配结束后死亡;工蜂是发育不完善的雌蜂,除了交配产卵以外的活都由工蜂做,如采蜜、筑巢、守卫、哺育等。
③白蚁群体:群体中有雌蚁、雄蚁、工蚁、兵蚁。工蚁筑巢,供雌蚁、雄蚁、兵蚁居住,兵蚁保卫蚁穴,雌蚁负责产卵,雄蚁负责和雌蚁交配,交配结束后死亡。
有群居生活习惯的都有社会行为这句话是错误的,原因是必须要满足有明确的分工和一定的组织这两个条件。比如,苍蝇是成群生活,但是没有分工,也没有形成组织,所以不具有社会行为。
三、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能力,也是一种本能。如,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孔雀开屏等;
2、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作用,还受到环境因素影响,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如,蚂蚁走迷宫、鹦鹉学舌、老马识途、狗算算术等;
二者的联系:
①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比如望梅止渴,吃梅子流唾液属于先天性行为,这是生理反应。吃了梅子的滋味后,以后即使没有吃梅子,看到梅子也会流口水止渴,这是一种学习行为。如果没有吃梅子,就不会知道梅子的滋味,就不会形成望梅止渴的学习行为。
②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
动物越高等,各个器官组织、神经结构等比较发达,学习也比较快。比如走迷宫,蚯蚓要经过 200 次以上的尝试才能学会直接爬向目的地,老鼠则学习得快,因为老鼠比蚯蚓高等。
(编辑:宁夏华图)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