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16:22:03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未知
★国家公务员备考资料领取★
添加企业微信领取资料哦
迪士尼的中国公主《花木兰》上映前,中国网友看到电影预告中“神仙姐姐”的大浓妆就纷纷表示不忍直视。
那么,中国古代女子的妆容到底是怎么样的,让我们从中国文人墨客的笔中窥见一二吧。
一、傅粉施朱、点绛唇
傅粉施朱,意思是搽粉抹胭脂。泛指修饰打扮。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古代女子所傅之粉是铅粉,所施之朱为汞。“汞红于赤霞,铅白于素雪”,古代女子以铅傅面,以汞饰面点唇。古诗词中多以“铅华”指铅粉,以“点绛唇”来描述将嘴唇涂红。如南宋诗人陆游的《秋波媚》“铅华洗尽,珠玑不御,道骨仙风。”意思是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藏心机具有清新脱俗的气质,经历过人生百态,然后从低俗中脱离出来。南朝江淹《咏美人春游诗》写道“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后世更是将“点绛唇”作为了词牌名,传出无数佳作名篇。
二、眉山远黛
眉山远黛,或者远山黛,指一种秀美的眉形。“黛”是较早的画眉材料,因其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眉山远黛原是形容女子眉毛看起来淡远、细长,宛如水墨画里一泓秋水后面遥远的连山。后来特指一种妆容,并据《汉书》记载,这种妆容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美女赵合德所创。
除了远山黛,蛾眉——一种细长而弯的眉形,也是古代女子常用妆容。古代诗词很早具有蛾眉的记载,如《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屈原的《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后世也用“蛾眉”代指美女。
三、额黄
额黄是一种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的妆容,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额黄妆始于南北朝时期,因当时佛教大盛,一些女子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自己的额头涂染成黄色。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北朝《木兰辞》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描述。
四、面靥
面魇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即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或者其他花样。唐朝诗人戎昱《苦哉行五首之一》写道“强笑无笑容,须妆旧花靥”,就是“妆靥”来表达唐朝一位贵族女子强颜欢笑的遭遇,来反映中唐时期回纥兵在唐都长安掳掠的现实。
五、梅花妆
梅花妆又称落梅妆,是一种女子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妆饰。据《太平御览》记载,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含章殿檐下休息,恰巧有一朵梅花落在她得额头上而不会掉落,皇后十分喜欢,于是让公主将它保留,三天后才得以将其以水洗去。宫女们看到后都觉得美丽非凡,竞相模仿,“落梅妆”便开始流行。这种妆容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北宋欧阳修《诉衷情》就有“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的描述。
六、斜红妆
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是在眉尾至鬓边用朱砂胭脂等物,以簪、钗、指甲、小指画上如新月般的勾状妆容。有诗形容为“一抹浓红傍脸斜”。这种妆容是从三国时流传起来的。相传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名叫薛夜来的宫女,文帝对她十分宠爱。夜里,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及此,也模仿起来,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就有写道:“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
试题演练
【例1】“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宝玉对黛玉的印象,其中“靥”指的是:
A. 酒窝
B. 眼睛
C. 嘴角
D. 眉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靥,本义是指面颊上的微涡,酒窝。代指妇女面颊上所涂的妆饰,如:靥钿(古代妇女面颊上涂点的饰物)。因此,选择A选项。
【例2】下列选项中,对于古文化常识描述错误的是:
A. 古称兄弟间的老大为“伯”,古代兄弟间以伯、仲、叔、季为排行顺序,古人常在字前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
B. 垂髫是古时对六十岁以上老妇人的别称,髫是指老人轻软披散的头发
C. 古代位居方向有尊卑之称,如南向为胜、尊,以北向为败、卑;以东为主为首,以西为从为次,后渐以“东家”为主人的代称
D. 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娥眉”本为女子长而美的眉毛,代指女子美貌,进而代称美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并选错误项。“髫”指古时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故以“垂髫”代指儿童。因此,选择B选项。
(编辑:wangxuan02)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