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 21:26:29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网络
★国家公务员备考资料领取★
添加企业微信领取资料哦
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以应天府为陪都。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1.时间:1368年—1644年
2.第一任君王:朱元璋
3.其他重要君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祐樘
4.建都:应天府(今南京)
5.重大历史事件:
(1)明王朝建立:元朝末年,朱元璋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起义。郭子兴死,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不久,朱元璋渡江南下,建立了以今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并采纳封建士人的发展策略,组织屯田。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外用兵,先后消灭了周边的元朝残余势力,又通过鄱阳湖大战及其它战争,先后征服陈友谅及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置百官。1367年十二月,正式即皇帝位。1368年正月初四,改元洪武,国号“明”,建都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2)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
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明前期,经过朱元璋的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国力迅速增长,因其年号为“洪武”,所以史称洪武之治。
(3)建文改制:明惠帝、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人推行的改革,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为指导,遵循先圣之教诲而实行“德治宽政”,解决“朱元璋后”的严刑峻法、苛捐杂税、藩王拥兵等问题。
明惠帝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建文帝的悲剧除了来自于削藩的失败,还来自其自身性格文弱,政治经验不足有关。
(4)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5)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
他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 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三十八岁。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6)张居正改革: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①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使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
②实施边防新政,提高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③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
改革结果: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保守派群起反扑,之后变法的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最终失败。
改革评价: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国家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也增加了一定的抵御能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
但是张居正倡导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没有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
(7)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8)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西洋是指今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从1405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远航,到达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发展了航海事业,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际交往。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还要早八九十年。
郑和下西洋也是明朝初期的政治要求,但随着迁都之后,明朝渐渐改变了对于航海的态度,渐渐开始闭关锁国起来。
(9)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
6.政治: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主要矛盾由中央地方转向皇权相权。
①建国初期:继承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有左右二丞相?。
②明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处死丞相胡惟庸,下令废除中书省制度和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君主专制的程度到达了顶峰?。由于事务繁多,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负责顾问兼协理奏章,?没有实权。?
③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内阁,其首脑为内阁首辅?。地位提升,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皇帝用红笔进行批示并进行最终决策,称为批红。?
(2)地方制度: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行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军事,并称“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各对中央负责。
(3)监察制度:
①中央: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设有六科给事中,对六部监督,合称“科道”。
②地方:省级机构设立按察使司(司法、监察)。
③特务机构——锦衣卫,专门纠察功高位重之臣,功臣宿将相继尽灭,适应了专制主义的需要。
(4)法律制度:洪武六年以唐律为蓝本,制订《大明律》。
(5)选官制度:科举——定制后三年一科,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不许自由发挥。
(5)经济制度:
①奖励垦荒。
②实行军民商“屯田”。
③组织兴修水利,疏峻大运河,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规定有地五亩以上须种桑、麻、棉各半亩,多者加陪,并推广植棉法等等。
④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7.经济:
(1)南京,北京,苏杭九大商业城遍布全国,京城设商人存放这些货物的“榻房”,大市镇设税课司局。并前后铸造两种铜钱:大中通宝钱和洪武通宝钱,又有纸帛“大明宝钞”。
(2)从唐宋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最终取得了明朝政府法定的钞币,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
8.文化:
(1)思想:
①明初在意识形态中,程朱理学仍占主导地位。到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他继承并发展了南宋陆九渊“心即理”的学说,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反对程朱理学理在心外的命题。此外,他还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致良知”的主张。
②另一位著名的王门学者是李贽。李贽号卓吾,著有《焚书》、《藏书》等,在哲学上基本上与王阳明保持一致,但他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
③明末清初,一些传教士东来,把中国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
④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科技、音乐和绘画等介绍到中国,“西学东渐”。
(2)文学
①明代的小说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大量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话本。其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两拍”及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都是很有影响的文学名著。
②明代前期,以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把持文坛。明中叶以后,先后崛起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台阁体发起了进攻。明中期以后,文坛上又出现了以王慎中、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和以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
(3)戏曲:
明代戏曲出现了迅猛发展,产生了康海的《中山狼》、王世贞的《鸣凤记》和徐渭的《四声猿》等有影响的作品。而最负盛名的则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4)绘画:
前期著名画家有赵原、边文进、王绂及戴进等。其中王绂以善画墨竹出名。明代中叶以后,画坛名家辈出。张伟、林良、吕纪等各具所长,而“吴门四大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充分吸取了前人诸派之长,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被后世称为“明四家”。嘉靖时的徐渭,自辟蹊径,创泼墨花卉。明末的董其昌、陈洪绶等人,在绘画上也有相当大的成就。
9.农业/手工业:
(1)农耕工具增至 122种,渐臻完备。
(2)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3)烟草于万历年间由吕宋引进闽广,成为明代后期福建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4)明末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反映了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的进步,成为这一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突出标志。
(5)明代开始出现彩瓷,很精美,一种“宝石红”工艺品畅销国内外。
10.科技:
(1)李时珍用26年心血,于1578(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本草纲目》集历代本草之大成,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则,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
(2)徐光启,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先驱者,著作《农政全书》,与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
(3)宋应星《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徐宏祖与《徐霞客游记》。明末地理学家徐宏祖(霞客),毕生致力于实地考察,最终写成了伟大的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游记》。
(5)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明成祖时营建紫禁城。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统治中国达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入关前1616年后金建立,这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三百年。在这段历史时期,清朝经历了孕育、发展、壮大、鼎盛、衰落和覆亡的过程,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从古代至近代、由独立强盛的封建主权国家到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
现代研究者,根据社会性质的变化,一般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断限,将清朝历史分为两个领域,此前作为中国古代史的清史,此后则被划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史。
清朝前期
1.时间:1644—1840年
2.第一任君王:皇太极
3.其他重要君王:玄烨、胤禛、弘历
4.建都:北京
5.重大历史事件:
(1)清兵入塞:又称清(后金)南略,是后金和清皇太极政权在和明朝在辽西战场因无法攻克关宁锦防线而陷入僵持局面时期,绕道蒙古,从山海关西面的长城关隘进入大明北方开辟第二战场的数次攻击掠夺军事行动。因为有几次规模不大,所以究竟有几次这样的军事行动有四次、五次、六次等不同的说法。
从崇祯登基以来,十一年中,清兵已经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
(2)松锦大战:又称松锦之战、松锦大会战,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参战,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军围困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共经历了两年,以明军惨败告终。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3)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扬州之屠。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4)嘉定三屠: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5)三藩之乱: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6)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7)雅克萨(今中国漠河黑龙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俄方称之为1649—1689俄中边境冲突,朝鲜则称之为罗禅征伐。
(8)平定准葛尔:清代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在清代文献中通称为平定准噶尔。这次战争,起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迭经三朝,历时68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6.政治:明清时期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顶峰,但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
(1)中央政治制度:
①清代初期: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重大事务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②康熙年间:设立南书房,起初是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②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 。
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军事事务,后来职权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事务。
意义: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2)选官制度:八股取士——属于科举制度,束缚个人思想与创造力,最终被时代淘汰。
(3)法律制度:顺治四年(1647年)《大清律例》编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袭《明律》的内容。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并于雍正五年公布。
(4)军事制度: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制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
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7.签订的条约:
(1)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是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
1689年8月22日,清、俄两国在尼布楚开始会谈。清朝使团重要成员有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等,俄罗斯使团由御前大臣戈洛文、伊拉托木斯克总督符拉索夫率领。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仍属于中国领土,但同时清政府同意把大片土地割让给俄罗斯。
(2)布连斯奇条约是中国和俄国于1727年(清朝雍正五年)订立的划分中俄中段边界的条约(现在大部分成为俄蒙边界)。条约规定中俄中段边界,额尔古纳河,向西至沙毕纳依岭(即沙宾达巴哈)为界,以北归俄国,以南归中国。还包括通商、遣返逃人、宗教、外交等方面内容。
该条约是不平等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俄国对我外蒙北疆的侵略,维护了中国北疆的稳定。
(3)恰克图条约是中俄两国于1727年(雍正五年)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旨在规定中俄在蒙古北部边界(中段边界)及政治﹑经济﹑宗教等诸方面相互关系。应清政府划分国界的建议,俄国特命全权大使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于雍正四年十月初八至次年闰三月十四日在北京同清政府代表吏部尚书察毕那﹑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兵部侍郎图理琛三人会谈,两国代表在恰克图草签有关两国政治﹑经济﹑宗教诸方面相互关系的《恰克图条约》。
8.经济:
(1)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
(2)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
(4)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后,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
(5)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
9.文化:
(1)清初和中期,屡兴文字狱以控制士大夫的思想。清朝历史中,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雍正时则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疯狂的则是乾隆,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
(2)清乾隆年间组织编写了《四库全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类,共收录典籍3000多种。
(3)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4)吴敬梓创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5)清朝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早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
(6)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
(7)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其中郑板桥的兰竹图尤为有名。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10.农业/手工业:
(1)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
(2)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
(3)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
11.科技:
(1)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
(2)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
(3)康熙仿制西方天文仪器,任命传教士南怀仁人修订历法。
清朝后期
1.时间:1840年—1912年
2.第一任君王:道光帝
3.其他重要君王:咸丰、同治、光绪
4.建都:北京
5.重大历史事件:
(1)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2)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 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4)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其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5)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6)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7)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9)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6.政治:
(1)由于中国的落后和清廷腐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告失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下,1851年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3)无产阶级在外商于通商口岸开办的工厂中开始产生。
(4)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太平天国失败,清政府开始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为挽救内忧外患的危机,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创建新式海军和举办新式教育、留学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等。运动没有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但却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7)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增设“洋务”机构
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实际上是清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决策机构,权限不止对外事务。
②同文馆
同文馆是为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外语学校。后为学习自然科学,又设科学馆、医学馆。
③总税务司
总理衙门成立后设立了全国性的税务机关——总税务司,名义上属总理衙门,但总税务司一职一直由英国人担任,并统辖全国各关。
④南北洋通商大臣
亦称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南洋大臣以两江总督兼任,驻上海,管理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通商及中外交涉事务;北洋大臣原管北方三口(即营口、天津、登州)通商及北洋事务,驻地天津,开始由崇厚署理,十年后由直隶总督兼任,后职权扩大。这两个职务为清末重要官职,一直为湘、淮两系军阀所垄断。李鸿章以北洋大臣起家,任职达二十年之久;袁世凯也牢牢控制北洋大臣一职,后形成北洋军阀系统。
(9)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组成内阁。由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内阁。然而,由于内阁成员中过半数为皇族或满人,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该内阁在辛亥革命后倒台,由袁世凯组成的新内阁所取代 。
(10)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但落后性使其难免失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进行反清武装起义,1912年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1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经济:
(1)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势力侵入,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附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织”与“耕”分离)。
(2)外资工厂始现通商口岸,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入内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19世纪6、70年代在外资、洋务企业刺激、诱导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产生。
(5)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奖励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8.文化: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启迪人们关注世界、探索救国之路起了积极作用。二人都是新思想的倡导者。
(3)《天朝田亩制度》是完整的反封建革命纲领,是太平天国作为农民战争最高峰的主要标志。
(4)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等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强调以儒家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主张采用西方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仿效其教育、赋税等具体措施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6)知识分子中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等。
(7)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20世纪初,以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将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大主义。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既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无彻底的土地纲领,注定其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9)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进步性: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决定否定的片面性。
9.农业/手工业:
(1)受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和国内中外资本机制工业兴起的影响,传统手工业遭到冲击,新手工业出现。
(2)纺织、面粉发展较快,涌现一些著名实业家。
(3)张謇,中国近代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4)荣德生,创办福新等公司,主营面粉和纺织,被称为“面粉大王”。
10.科技:
(1)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
(2)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始。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4)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看完以上知识点,下面来几道题巩固一下吧。
刷题巩固
01、(多选)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上北京曾经用过的名称的有( )
A .幽州
B. 蓟城
C .北平
D .燕京
【答案】ABCD
【解析】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A正确,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B正确,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C正确,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D正确,“燕京”,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文学小说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故本题答案ABCD。
(编辑:宁夏华图)上一篇:2025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历史常识中的历代帝王(六)
下一篇:没有了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