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 17:21:31 宁夏教师招聘考试网 https://nx.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宁夏教师招聘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1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语文科目:常见文言句式,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202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微信号】 ,更多资讯请关注宁夏教师微信公众号(ningxiajsht),宁夏教师招聘考试咨询电话:18295188220, 微信号:HT15202602573本文地址:https://nx.huatu.com/2021/0728/1632928.html
添加企业微信领取资料哦
考生在备考2021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过程中,遇见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一直是考试的重难点,宁夏教师教师招聘考试网为考生提供2021教师资格证笔试语文科目考点,更多资讯内容关注宁夏教师招聘考试网。
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具体来说又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1)用“者……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纳谏》)
(3)用“者”表判断。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如:“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鱼我所欲也》)。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7)无标志判断句。这类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又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主要凭借预感进行判断。
倒装句
倒装句式也称变式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等几种类型。
(一)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状语后置较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这种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以下四种句式:
(1)中心词+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鸿门宴》)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4)中心词+之+定语+者。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徐柯《冯婉贞》)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五)多重倒装。
有时,一个句子中存在多种倒装现象,考生辨析不全。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平原君的使节对信陵君的激将话。“安”翻译为疑问代词“哪里”,“急人之困”翻译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句子结构分析如下:
“安”是宾语,“在”为“谓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为“主语”。这是一个多重倒装的杂糅,是主谓倒装与宾语前置的结合。从一个句子分为主谓两部分来看,这个句子首先应该判断是主谓倒装,其次,再指出其谓语部分的宾语前置。整个句子翻译为:公子您能为别人困难所着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装杂糅,要分清结构,抽茧剥丝,层层深入。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如:建禽于秦。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如: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您也没有好处)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如:
(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纳谏》)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6、分句的省略。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