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7 13:48:45 公务员考试网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宁夏公务员备考资料领取★
添加企业微信领取资料哦
【热点链接】
1.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切实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意见》共20条,包括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明确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政策原则等,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2.2023年2月,汤某某和何某因琐事多次发生冲突,未能协商解决。后双方矛盾日益激化,于同年6月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视频泄愤,相互谩骂。随着“骂战”升级,二人开始捏造对方非法持枪、抢劫、强奸等不实信息,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跟进评论、嘲讽、谩骂,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无独有偶,2020年12月,杭州两男子偷拍取快递女子并在网上造谣其出轨,引发网络舆情风暴,仅微博话题“被造谣出轨女子至今找不到工作”阅读量就达4.7亿次、话题讨论5.8万人次,当事人遭遇“社会性死亡”。该事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给广大公众造成不安全感,严重扰乱了网络社会公共秩序。
【政策理论】
背景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有时也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特别是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频频发生,不仅严重侵害当事人的人格权、人格尊严,也严重污染网络生态、毒化网络风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信息网络上针对个人肆意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信息的网络暴力行为,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有的造成了他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生态,致使网络空间戾气横行,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的安全感。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实施,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
2.危害
(1)伤害个人的声誉和尊严。造谣诽谤可以严重损害一个人的声誉和尊严。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对个人或机构的污名化、诋毁和恶意攻击,对受害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2)网络暴力还可能危害隐私安全。攻击者往往通过搜集受害者的私人信息来进行更加猛烈的攻击,导致被攻击者的个人隐私遭到严重侵犯,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3)严重损害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严重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生态,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安全感,甚至酿成不少悲剧。
(4)网络暴力会对社会风气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当人们习惯于使用语言进行攻击和谩骂时,社会风气也会变得越来越恶劣,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
3.原因
(1)心理因素。一些参与网络暴力的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攻击性、厌恶他人、自尊心脆弱等。这些个体在网络中找到一个安全的出口,可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将其转化为对他人的攻击。
(2)匿名性。网络提供了匿名性的环境,使得参与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匿名性让一些人感觉免受追责,更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从而导致网络暴力行为的增加。网络是虚拟的社交平台,缺乏面对面交流的非语言信息传递。这种隔阂可能导致参与者更加冷漠和无情,更容易发表恶意言论或参与攻击。
(3)群体效应和跟风心理。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群体效应更强。当一个人发起攻击或恶意行为时,其他人可能会跟风参与,形成群体暴力现象。这种跟风心理在网络上尤为明显。
(4)缺乏监管和法律制裁。网络空间的广阔和自由性,使得监管变得困难。在某些情况下,参与网络暴力的人可能不会受到及时和适当的法律制裁,缺乏有效的惩罚措施也会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恶意行为。
4.对策
(1)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是提高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这包括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辨别真相和选择正确行为的能力,并增强对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同时,还应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负责任的网络行为,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
(2)不断健全完善法律适用规则。准确把握网络暴力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法律政策界限,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相关法律的修改,适时修订相关司法解释,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法律适用规则,有力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
(3)加大依法惩治力度。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罚。相关机构应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违法者进行追责和制裁。这样的举措不仅能有效遏制网络暴力,也能向公众传递维护网络秩序和安全的信号。
(4)净化网络环境。除了依法惩治,还需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工作。这包括加强监管和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和清理,以保护广大网民免受网络暴力的侵害。同时,应鼓励互联网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自律机制,积极清除有害信息,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5)主流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引导,大力传播正能量。在一些情况下,网民被误导蒙蔽,导致群体性网络暴力发生。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真实信息,倡导正确价值取向,明辨事实、澄清谬误,引导广大网民理性上网用网。
【知识运用】
1.对于屡次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你怎么看?
2.领导派你去学校,进行一次网络暴力的知识宣传活动,你将如何开展?
3.你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有人举报称某学校内发生严重的网络暴力事件,但学校为了不影响学校口碑未进行公开。领导派你调查此事,你怎么办?
【知识运用参考要点】
1.【评分要点】
(1)能够正确认识网络暴力发展的背景。网络暴力的发展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网民们面临着诸如竞争压力、生活负担增加等现实困境,这可能导致情绪的紧张和压力的释放。同时,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网络暴力事件更容易引起广泛关注。
(2)可以认识到网络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网络暴力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其中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等。此外,网络暴力在一些情况下也与家庭环境、媒体影响和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相关。
(3)能够认识到网络暴力现象的影响。网络暴力对受害者和整个社会都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受害者可能遭受身体伤害和心理创伤,导致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家庭受到影响等问题。同时,网络暴力也破坏了网络环境和秩序,影响到其他网民的安全感和网络体验。
(4)能够提出合理的对策。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健全完善法律适用规则;加大依法惩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各网络平台特别是主流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引导。
2.【评分要点】
(1)研究和了解目标受众。在开始活动之前,将调研学校的学生群体,包括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背景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制定适合他们的宣传方式和内容。
(2)制定活动计划。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一份详细的活动计划。这包括确定宣传活动的形式(如讲座、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并确定所使用的资源和材料。
(3)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活动。例如,可以组织专题讲座,邀请心理专家或相关人士分享网络暴力的知识和经验。互动游戏也是一个有趣且有效的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网络暴力的问题。
(4)鼓励参与和互动。为了增加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分享经验,并组织小组讨论或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相互支持。
(5)跟进和评估。活动结束后,跟进反馈和评估活动的效果。通过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感受,并据此进行改进和进一步的宣传工作。整理活动内容形成材料向领导进行汇报。
3.【评分要点】
(1)收集信息。首先,积极搜集与该事件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传言的内容、涉事当事人的证词、相关报道等。可以通过与学生、教职员工、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面谈或匿名举报渠道获得。
(2)调查核实。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后,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核实。包括访问学校,与学校管理层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是否收到过相关投诉或报告,以及他们对于这些事件的回应。
(3)保护受害者。如果调查确认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向领导汇报情况,并联系受害人的家人、公安部门,通过法律途径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如果经调查核实后,不存在网络情况,发布澄清公告以正视听。
(4)进行审查和监督。调查结束后,我将与上级领导商讨进一步的行动计划。这可能包括对学校进行评估、要求学校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加强网络暴力防范教育等。
(编辑:宁夏华图)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